第三百三十章 鲁之乱局(4K6)-《尊师孔仲尼》
第(1/3)页
今日,菟裘府衙的正厅之内,菟裘邑高层全员到齐。
宰予的面前堆着成摞的书卷。
左手边的那些,是由子贡麾下的商队由鲁国各城邑发回的情报。
右手边的,则是由冉求根据资料整理出的鲁国军制变迁分析。
在场众人,人手一卷情报资料,随着阅读的深入,大家面上的神色也愈发凝重。
宰予看到一半,更是忍不住扶着前额,只感觉脑袋都要炸开了。
前几天,为了掩人耳目,他派子贡借着运粮的机会将阳虎可能作乱的消息传递给了公敛处父,并希望他可以将其传达孟孙何忌,以此来达到让孟氏早做准备的目的。
可消息虽然传递出去了,但具体孟氏的态度如何,现在仍旧不明朗。
而叔孙氏那边,由于宰予本人与叔孙州仇的关系算不上亲密,叔孙氏的封地大多也远离菟裘。
如果宰予故技重施,依然选择派子贡前去运粮,且不论要花多久的时间,就单单是这个行为都有可能令阳虎生疑。
所以,他目前只能寄望于孟孙何忌在得知消息后,可以将其转达给叔孙州仇了。
可就算是联合了孟氏与叔孙氏,宰予还是无法确信他们一定能战胜阳虎。
季氏、孟氏、叔孙氏虽然合称三桓,三家同为鲁国上卿。
但众所周知,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可能比人和狗之间的差距都要大。
这句话放在三桓的身上也同样适用。
三桓刚刚建立时,其实三家的实力都在伯仲之间,鲁国三桓也像晋国六卿一样按照族长的长幼次序轮流执掌国政。
但先君鲁襄公在位时,三家实力的平衡却由于一个事件被打破了。
这一事件,便是‘作三军’。
根据周礼的规定,天子作六军,大国作三军,次国作两军,小国作一军。
自初代国君伯禽开始,鲁国一直保持着两军的编制。
而这两军的成分来源也很简单。
鲁国是在被周王室吞并的奄国基础上所建立的。
而当初伯禽就藩时,周成王不止赋予了他征讨东夷、拱卫王室的权力与义务,还赐给了他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作为臣民。
殷民六族、奄国遗民再加上伯禽的族人,这便是鲁国两军的原始股。
这些人平时种田缴税,战时则根据户籍提供青壮作为士卒。
也就是说,鲁国的两军完全效忠于公室。
鲁国的执政卿虽然拥有调动他们的权力,但他们之所以听命,是因为执政卿是由国君所任命的。
但从根本身份上来说,执政卿和两军的国人却是平等的,因为大家都是鲁国的臣民,都是为鲁侯效忠。
这样的情况自然不能被谋求更大利益的野心家所容忍。
所以为了破坏公室的权威、收编鲁国的军权,季氏家族的三代目季孙宿开始了行动。
季孙宿的老爹季孙行父是个拥有超长待机时间的政治强人,他担任鲁国执政卿长达三十三年之久。
季孙行父在位期间,勤政爱民、俭朴持家、招揽贤才,因此颇得民心。
当时的国人更盛赞他是一位‘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之宝’的好大夫。
只不过季孙行父虽然没什么个人享受,但在他的努力经营下,季氏俨然发展成了三桓当中最为强盛的一支。
有了老爹打下的坚实基础和良好声誉,季孙宿刚刚上台不久,就动起了瓜分公室的歪心思,提出了‘作三军’的议案。
此时,国君鲁襄公尚未及冠,因此无法亲政,国内大事的决策权都掌控在三桓手中。
而此时孟氏和叔孙氏的话事人,孟孙蔑和叔孙豹虽然都反对作三军,但他们又不愿破坏国内团结,再加上作三军对于他们两家也的确有好处,所以最终还是通过了这项军制改革。
所谓的‘作三军’,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在原先两军的基础上增设一军。
而是将原先从属于公室的的两军一分为三,重新编定为三个军,而三桓也把自家持有的车兵充实到三军之中。
这样一来,由于三桓都出了力,所以也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向国君要求,各自掌管自家私兵所在的那个军。
而为了削弱公室的影响力,提升自家的实力,三桓又相继出台了配套政策。
季氏直接侵吞了上军原本应该缴纳给公室的全部赋税收入。
叔孙氏则是收取中军一半的收入,另一半依旧交给公室。
孟氏是收取下军四分之一的收入,其余四分之三交给公室。
经过‘作三军’后,鲁国的财政收入被平分为十二份。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