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宰予这段时间重点研究了一番诸子百家中墨家的兴盛与衰败。 可以说,墨家的败亡,与他们一味强调大义、提倡大家收敛私欲、一起过苦日子是脱不了干系的。 当初墨子还在时,他尚且可以运用超凡的人格魅力聚拢人心,用圣人般的私德品质做出表率。 可墨子一死,墨家立马一分为三,分化成了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 相里氏之墨入秦,安心做起了工程研究。 相夫氏之墨入齐,在稷下学宫搞起了墨辩,成为与名家并肩的哲学流派。 邓陵氏之墨入楚,虽然这一派依然坚持以‘义’为准则。但他们‘义’的形式,却从墨子时期止楚攻宋的国家大义,退化成了仗剑行义的游侠作风。 三墨每况愈下倒也不能说全是他们的过错,而是愿意投身墨家的门人越来越少。 所以三墨迫于愈加恶劣的生存环境,所以不得不在墨家的原教旨上做出一些调整,大搞‘修正主义’。 大家虽然都喜欢墨家的精神,但真让他们过墨家那种穿粗衣吃粗粮,每日辛勤劳作,而劳动所获还要上交学派统一分配,有点余粮就要拿去救济穷人的日子,恐怕是不容易的。 而宰予之所以要挑在今天确立菟裘建军的思想,也正是为了避免走上墨家的老路。 如果在菟裘没有得到治理前说这话,那就是抛开生活待遇大谈仁义道德,不仅无法取得甲士们的信任,反而会激起他们的反感。 因为这颇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 而如果这话放在菟裘军建成之后说,又未免显得矫揉造作。 这五十名甲士都是未来菟裘军中的骨干,其中必定会涌现出立下大功的人才。 如果不把这些话事先和他们说明白,来个约法三章,将来如果出了什么问题,这些人来个居功自傲、败坏风气,还真不好出手整治他们。 除此之外,由于杞国商路已经全面打通,源源不断的杞国青铜正涌向菟裘,因此宰予的全面扩军计划也逐渐提上了日程。 面前这五十人将在今天的课程后,被集体拔擢,升任伍长。 俗话说得好,兵仁仁一个,将仁仁一窝。 这些预备役伍长的个人操守将很大程度的决定未来菟裘军伍的整体作风。 如果这些主官的思想品质都不过硬,难道还可以打造出一支真正的仁义之师吗? 最重要的是,宰予得告诉他们,菟裘的军伍不是忠于某一人的,而是忠于仁义的! 至于何为仁义,应当以宰子的修订版《周礼》为准。 如果我宰予百年之后,我的后继者中出现了虫豸,也尽可讨之。 吃不起饭就造反,这是天经地义的! 这些潜台词或许面前这帮大老粗暂时还不能全部领会,但只要确定了指导思想,后续只要反复加深印象就可以了。 宰予倒也不担心他们最终不能理解。 因为在他的要求下,邑宰冉求已经明文发布了‘参军之人必须进入菟裘乡校接受教育’的要求。 以菟裘目前的实力,和那些权贵卿大夫拼人数注定是拼不过的。 所以要想和阳虎他们掰手腕,菟裘的军伍必定要是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队伍。 再加上这帮人未来还得熟悉更为先进的武器装备,学习能力怎么能不加强呢。 如果都是一帮目不识丁的老粗,宰予的工作也不好展开啊! 正所谓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 菟裘的军队本就不是冲着攻城略地去的,而是帮助各国解决纠纷,对部分冥顽不灵的国家进行批判和制裁的。 说白了,这是宰予的维和部队。 你们各国对戎狄蛮夷不讲武德,我没有意见。 但如果天天惦记着自家兄弟手里的仨瓜俩枣,那就休怪我宰子出重拳了。 附近的地太烂,不好开拓,我可以想办法给你解决。 扩张到了极限,我可以帮你想想怎么下海。 只要你讲仁义,对待百姓行良政,凡事都好商量。 如果你非要觉得压榨百姓很开心的话,那就对不起了。 好好想想你们国家有没有流亡在外的公子,难道你这个国君的位置,就只有你能坐吗? 不管是哪位公子想要回国,那我宰予一定帮帮场子! 宰予一边思索着这些,一边为阶下的甲士们讲述着即将推行的菟裘军制改革。 “治军从严,治民从宽。军中号令不严,则兵无战力。 金、鼓、铃、旗,是军中常用的指挥工具。 一次击鼓部队就前进,二次击鼓部队就冲击。 一次鸣金部队就停止,第二次鸣金就代表马上退兵。 铃则是主将用来向下传达命令的。 而旗则决定了军伍的走向,旗帜指向左边部队就向左,指向右边部队就向右。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行军之法,想必申司马先前也教导过你们,在这里我就不多赘述了。” 甲士闻言也纷纷点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