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中庸之道-《尊师孔仲尼》
第(2/3)页
然而许由、比干、伯夷叔齐的高尚情操却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历久弥坚,这怎么能说是前者不如后者呢?”
有反对宰予的,自然也有支持宰予的。
一旁身材矮小的高柴微微沉思后,站出来声援好哥们宰予。
“我同意子我的看法。
当初子贡问过夫子:假如一个人能给老百姓带来很多好处,又能够帮助众人生活得很好,那这个人可以算是有仁德的人吗?
夫子回答说:哪里仅仅是有仁德,这简直就是圣人了!这样的事,就连尧、舜大概都很难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够推己及人,这就可以说是仁人了。
由此可见,在夫子的眼中,一个人好坏与否,还是得看他有没有为老百姓带来好处啊!”
高柴话刚说完,便看见宰予冲他悄悄比了个赞。
那意思赫然是:好兄弟,靠谱!
高柴笑着坐回位置上,弟子中没一会儿又站起一个气质高卓、容貌温润的青年力挺宰予。
“夫子,我也有看法。”
孔子看了他一眼,叹气道:“不齐啊,有看法那就说吧。讨论学问,没必要太过拘束。”
这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名叫宓不齐,字子贱。
因为长得帅,品德好,能力又强,所以就连孔子也曾称赞他‘君子哉若人’!
宓不齐一开口便说道:“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仪教化要在德政见效后才能推行,文化教育要在饥民果腹后才能开展。
许由、比干、伯夷叔齐的高尚情操之所以能够流传后世,靠的还是伊尹、管仲所带来的稳定环境啊!
俗话说,道有先后之分,政有前后之别,岂能本末倒置,颠倒因果呢?”
孔子授课,向来提倡礼法。但正因为如此,孔门弟子在学习之中也逐渐产生了观念差异。
他们有的注重实务,虽然同样崇尚礼仪,但更看重的却是礼法中的法。
而另外一部分,则偏重于教化修养,虽然同样讲究法度,但却更偏向于礼法中的礼。
平时孔子讲课礼法兼顾还好,宰予突然把这个问题挑明,那弟子们自然也就开始站队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