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管夷吾何以谓之仁?-《尊师孔仲尼》
第(2/3)页
规劝君王从不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改变他的直率,得到赏赐却总是以德行不足的理由推辞不受。
他在外能够保全国家的尊严,在内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他当然是一位仁人了!”
宰予听完这话,故作疑惑道:“可我听说当初齐侯想要将尼溪的土地封赏给您,晏子却向齐侯谏言,诋毁您的主张,使得您不得不离开齐国。您为何还要帮晏子说话呢?”
孔子听了这话,严肃的板着脸,冲着宰予招手道:“予啊!你过来,我教给你为人处世的道理。”
宰予来到孔子面前正襟危坐,虚心受教。
孔子道:“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我与晏子之间,只是对待事物的看法不同而已,但这并不影响我欣赏他这个人啊!”
学生们听了孔子的论述,神色愈发恭谨,他们齐齐俯身道:“学生明白了。”
宰予听完夫子的话,也感觉有点惭愧。
明明是想要劝夫子出仕来着,怎么反而被夫子给教育了?
不过这个小插曲并没有打乱宰予的计划,他继续追问道:“子产、叔向和晏子被称之为‘仁’,我对此并没有意见。但为什么就连管仲这样的人,也可以被称之为‘仁’呢?”
孔子循循善诱道:“当初管仲做齐国的相国时,剥夺了伯氏的三百户封地,迫使伯氏只能吃着粗粝的糙米饭度日,然而伯氏却至死没有怨言。
如果管仲没有‘仁’的话,伯氏怎么会没有怨言呢?”
宰予趁着孔子说话的间隙,冲着子贡使了个眼色。
子贡原本不想搭理宰予,可看现在的气氛,这极有可能又是个足以记录进《论语》的名场面。
因此,不论是为了宰予的造纸术,还是为了在《论语》上留名,子贡都不得不开口。
他双膝向前挪动,开口请教道:“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管仲二事其主,已经是‘不忠’了。一个‘不忠’的人,怎么能有‘仁’呢?”
孔子微微摇头,表示并不认同子贡的看法。
“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社稷,百姓到现在都还在受到他留下的好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