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清穿同人)[清]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


    第(2/3)页

    【大朋友,他可能学废了。】

    胤礽:什么?就这点就学废了?!孤还指望拉着四弟弟一起探讨数、理、化知识呢!

    胤禛给他折腾了一番,待胤礽离开后,那精神气儿顿时就萎靡不振了起来,倦怠地聋拉着脑袋,丧气兮兮,一连几天都没有缓过神来。

    胤礽心满意足地将小学数学交给了四弟弟,当然也没有忘记去教三弟弟,而曹珍为了赶上胤礽的进度,无论是什么课本他都要看,死磕着看,不会就为胤礽,并且成了第一位陪伴胤礽一起刷题的“好学生”。

    快乐的闲暇时间在教育弟弟中度过,傍晚来临后,胤礽专心致志地写了一封给康熙的上奏,拉了拉打瞌睡的胤禛,将上奏的草稿递给了胤禛看。

    胤秅粗略扫过两眼,瞌睡虫都吓走了。

    胤礽:孤比四弟弟要了解汗阿玛的多,自然也知道给如何说服汗阿玛。

    上奏上首先阐明,旧的八股取士之制弊端有多少。八股束缚文人思想,亦会选拔上来如同吴春怒这类会写八股文,却不会做事的官,一旦他们开始任人唯亲、唯党,则成吏治腐败的根源。长此以往,于国百害而无一利。短期内或许可使文人顺服,时间久了,则拖垮吏治,后患无穷。

    接着,胤礽又写了逐渐将八股文的影响减弱的方法,先通过增开恩科的方法增加官职,而朝廷确实需要人。开数术还不够,还需要开别的。胤礽没有直接向康熙提新颖又容易挑战汗阿玛敏感神经的“申论”,而是提出了参照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

    在唐时,科举竟有五十余科!如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等,而明经、进士主考策论与时务(1),这才是符合大清朝堂未来需求的招考之法。

    胤礽道:据记载,当初黄大人请示复立八股取士时的理由包含了为了让人重视圣人之言与考核考生品性等,儿臣以为,若八股与品性并无直接关系。但既然黄大人如此说,可见汉臣文人们重视这个。因此,儿臣建议,采用八股取士与开恩科并存,增附加分,逐年递减八股文所占得分比例。

    最后,胤礽提出了逐步改制的未来蓝图与好处,最终提出能够为汉臣们所接受的口号:复唐之贞观,创盛世之风。

    所谓的口号,就是明面上说出来好听,文人们听了动容,又能凝聚人心的一种东西。

    胤礽也没真打算劝汗阿玛去复唐时开放之风,那会让如今靠着强权治理之下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国内再次人心浮动起来。

    像汗阿玛那样,祭拜孔子,提拔汉臣,光这些还远远不够。

    从十几年前的文字大案就可以看到,汗阿玛对汉臣们是有戒心的,怕它们造反。

    所以才推行八股文,因为八股取士之下选拔上来的汉臣,没能力造反。

    胤礽深深叹了口气:“其实还是因为底气不足。因为心里虚,所以要压抑,要愚民,因为不自信,所以不敢去挑战,不敢去相信,更不想有任何超越预料之中的变故。”

    胤礽沉重的语气,一针见血刺在胤禛的心头。

    不自信。

    汗阿玛晚年时留下了愈加腐败的吏治,兄弟几个斗得你死我活,内耗造成了大清国库的消耗,八旗军队的战斗能力自从入关以后在安逸之中越来越差劲,胤禛也心焦,也看的见这些弊端,可是他能做什么?他所能做的不过是在巨大的问题之中,权衡做出最好的决策,以最小的牺牲,去换取最大的利益!

    胤秅心里腾起了一股火。

    “你懂什么?”

    什么都还没有经历过,人生一直顺风顺水活到十一岁的小儿,能懂些什么!

    胤礽:“正是因为什么都不懂,所以才更要学。而孤至少知道那一条路是个死胡同,是错误的,那么在彻底走到底之前,咱们还有机会回头,现在做起,慢慢来,做了,它才会实现,不做,它就只会在一成不变中腐烂。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咱们这一代多花一些心思,也许未来子孙们就有底气了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