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对比-《帝国崛起》
第(3/3)页
王承恩心说这话我可不敢乱回答,含糊其辞道:“回万岁爷,奴婢不过一个废人,读书不多,不懂这些。不过奴婢心里有个私下的念头,哪一回万岁爷有了难处,陈思华让万岁爷失望过?奴婢可不记得,陈思华对万岁爷有何不敬之处,也不记得他有违抗旨意。”
朱由检其实不笨,只是见识不够。从小长在深宫,帝王心术不差,智商可没问题。王承恩是奴才,利益跟朱由检高度一致,当然不会帮着文官说话。
这么一说,朱由检一对比才发现,对啊。这帮文臣嘴巴上说的好听,真遇到事情,一个比一个不靠谱。反观陈燮则不然,但凡有令,立刻执行。就这一次而言,人在南阳,兵部的人都说指望不上了,当初还是朱由检坚持,心里似乎有那么一个信念在支撑。结果,陈燮不负君恩,轻装急进,真的赶到了。
这一对比,可不得了了。陈燮的好处一件一件的出来了,相比之下,文臣们除了则败事的多,建功的少。要说比文章比嘴巴上的道德,那是一个比一个厉害。
登基九年了,看着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每每关键时刻,都是陈燮这个海外归来的臣子力挽狂澜。就这样,文臣还不肯放过他?为啥?道理很简单!文官的利益!
很多事情,不难想明白,不然朱由检也不会说出文官皆可杀的话。不过他还是搞错了一个问题,明朝的败坏,真的是由体制导致的。大明要用文人来驾驭武将,目的是内部的治理更为容易。国家太大,站在君王的角度,儒家的那套自然是好用的。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自我削弱,自废武功。
怎么改变这个问题,朱由检肯定是找不到办法的。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吃撑,过一天算一天。大概就是这样了。
通州,一日行军,登州营赶到地方,天色渐万,扎营的时候,陈燮习惯性的带着一帮军官四处看看地形。通州地处平原,一马平川,对于登州营来说,是个好战场,但是对清军来说,也是个好战场。
关键的问题还是情报,这一点陈燮从来不会轻视。通州这边的官员,倒是很大胆,看见登州营的旗号,直接给城门打开,邀请登州营进城驻扎。结果没见到陈燮,苏皓宸接待的一个知州,回了人家一句:“登州营没有缩在城池里当乌龟的习惯。”
一群人给气跑咯,陈燮回来听了也没生气,一点都没冤枉他们。
第(3/3)页